成本30元,售价上千元!伟星光学冲击IPO,镜片企业究竟有多赚钱?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赵奕 胡金华 上海报道
(资料图)
眼镜暴利似乎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行业秘密,但镜片行业究竟有多赚钱?
日前,伟星股份发布公告称,参股子公司浙江伟星光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伟星光学”)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申请获得深交所受理。
根据招股书,本次创业板IPO,伟星光学拟募集资金4.58亿元,将用于高性能镜片建设项目、视光学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拟分别投入募资额3.58亿元、5060万元和5000万元。
《华夏时报》记者走访上海多家线下眼镜店了解到,成本价在5元以内,出厂单价在7元以内的伟星光学常规镜片的终端价格在150元左右;而成本在30元左右,单价在70元左右的近视管理镜片,在终端的销售价格则最低也可达到800元。
就本次IPO相关问题,《华夏时报》记者致函伟星光学,但其并未就具体问题进行解答,仅回复称“请查阅公司招股说明书及公开披露信息”。
常规镜片成本不足5元
天眼查信息显示,伟星光学成立于2013年,注册资本6000万元,是一家专业从事眼用光学镜片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
根据招股书,2020至2022年,伟星光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59亿元、3.38亿元和3.53亿元;同期实现的归属净利润分别为2052.79万元、4724.99万元和6114.49万元。
尽管近年来,伟星光学的业绩稳步提升,但其业绩规模仍与行业头部企业存在差距。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已在A股上市的明月镜片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4亿元、5.76亿元和6.23亿元,同期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7000.49万元、8209.41万元、1.36亿元。同期内,2022年在港股上市的康耐特光学分别实现营收10.93亿元、13.56亿元和15.61亿元,同期实现净利润1.29亿元、1.84亿元和2.49亿元。
伟星光学坦言,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公司的营收规模相对较小,主要原因系明月镜片、康耐特光学均为上市公司,同时其进入镜片行业的时间较早,在产品品牌力、市场认可度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
根据招股书,伟星光学的主要产品为眼用光学镜片,包括常规镜片和功能性镜片,其中功能性镜片主要包括光致变色镜片、近视管理镜片和渐进镜片等。其中,功能性镜片的销售收入占比逐年增加,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4.80%、58.73%和 62.31%。
随着伟星光学招股书的披露,公司镜片的初始成本也随之曝光。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伟星光学常规镜片单位成本分别为4.93元/片、5.04元/片、4.67元/片,报告期内平均成本为4.88元/片,每片镜片的价格不足5元。光致变色镜片成本分别为5.03元/片、5.38元/片、5.17元/片。渐进镜片的成本略高于常规镜片和光致变色镜片,分别为6.05元/片、6.45元/片和6.41元/片。
近视管理镜片是伟星光学成本最高的产品,报告期内该产品成本不断提高,分别为14.44元/片、22.64元/片、31.37元/片,该款镜片的出厂单价为43.98元/片、57.89元/片、73.61元/片。
《华夏时报》记者走访上海伟星光学线下代理店了解到,伟星光学的常规镜片终端销售价格在150元左右,一款名为“星乐视”的以学生为主要消费群体的近视管理镜片的终端价格则可达到1500元。
该眼镜店店主向记者表示,近视管理镜片与普通近视镜片不同,对于还在发育的小孩子来说,如果用普通的镜片,他们的眼镜度数通常增长迅速,近视管理镜片则能够有效地控制其眼镜度数的增长,因此售价比普通镜片贵一些。
记者走访其他眼镜店了解到,伟星光学的“星乐视”近视管理镜片价格普遍在800元至1500元之间。一位店主向本报记者表示,因为每家店的成本不一样,所以会导致镜片价格的不同。同时,记者在线上购物平台了解到,“星乐视”的价格在890元左右。
以终端价格800元,出厂价格75元/片,150元/副计算,一副镜片从生产到销售,价格翻了5倍不止,这似乎也证实了镜片行业的暴利。对此,职业投资人程宇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伟星光学等企业的财务数据来看,其净利润率均在16%左右,确系暴利。
尽管销售终端价格远高于成本价,但伟星光学的毛利率并不算高,与行业平均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伟星光学毛利率分别为35.36%、35.38%和40.09%。同期,明月镜片毛利率分别为54.95%、54.69%、53.97%;同行业可比公司毛利率平均值分别为44.95%、44.31%、44.21%。对此,伟星光学表示,公司毛利率低于明月镜片,主要系明月镜片在品牌推广方面投入较多,导致品牌溢价较高。
眼镜需求渐盛,家长一掷千金
在视光矫正需求下,眼镜逐渐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根据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9年全球眼镜产品市场规模由1084亿美元增至138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3%,且伴随眼镜产品人均支出的提升以及全球人口的增加,预计2026年全球眼镜产品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1697亿美元。从细分赛道来看,镜片是眼镜行业的核心产品,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镜片消费占中国眼镜市场销售额的比重为40.5%,因此镜片市场规模随着眼镜市场规模的增长而稳定增长。
记者了解到,中国镜片行业与其他传统工业类似,生产能力强但品牌力弱。国内镜片公司多以OEM/ODM方式生产国外品牌产品,导致消费者普遍认知程度更高的是诸如依视路、蔡司、豪雅等国际品牌,依视路等国际品牌也不断通过并购国内生产企业来扩大产能和市场份额。国内镜片企业的市场竞争策略仍集中在价格竞争上,产品同质化现象较普遍,国产镜片产品在中高端镜片产品品质、品牌力等方面与国外知名品牌的镜片产品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多位线下眼镜店店主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还是依视路和雅豪卖的比较好,尤其是家长带着孩子来配眼镜的,虽然比国产镜片要贵一倍左右,但大部分的家长还是会选择进口镜片。
伟星光学表示,由于我国未将眼镜产品纳入医疗器械管制体系,故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国内镜片生产企业呈现出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较小的格局。目前,国内眼用光学镜片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依视路、豪雅以及蔡司等国际知名厂商仍然占据明显优势和主要的市场份额。
对此,实用金融商学院执行院长罗攀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眼镜行业内部企业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技术能力、服务能力和渠道能力三个方面。罗攀举了一个例子,眼镜产品是面向消费者的产品,相对具有较高的服务要求,家长带小孩子去眼镜终端店铺配置眼镜,如果工作人员具有医学专业证书,穿戴标准的白大褂,操纵专业检测设备,提出科学有效的眼镜销售方案,消费者将更加放心地选择该店内的产品,相反,如果不具备这些,消费者又能否放心地选择?
根据艾瑞咨询的调研结果显示,在购买渠道方面,连锁眼镜零售店仍然是消费者的首选,而消费者对于在医院眼科、眼科诊所或视光中心配镜的选择已多于普通眼镜零售店,反映出消费者对于验配服务专业性的重视程度。
罗攀还提到,除内部竞争外,镜片行业的外部竞争也十分激烈,首先就是眼科医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电子产品消费的增加,会导致全社会近视率水平进一步提高,解决方案既可以是佩戴眼镜解决问题,当然也可以通过眼部手术来恢复视力。因此,眼镜企业面临着来自眼科医学技术的发展,手术技术提升带来的安全性,手术效率的改善带来的成本性,这二者的结合将会冲击眼镜消费市场。
罗攀认为,眼镜市场消费正发生巨大的变化。过去,眼镜的主要功能是作为近视解决方案出现,但是,随着消费理念和审美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眼镜的消费,是基于审美的需要,作为其生活配饰的一种。如此,等于为眼镜产品的消费创新了新的消费场景,
“大家不要小看这种变化,这一变化将直接带来产品定价、产品设计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巨大改变。”罗攀说。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