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快评丨智慧城市建设要主动“避雷”
朱理平
(资料图片)
红绿灯实时感知车流量、“电力大数据+环境监管”系统对700多家重点企业实时监管……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关键基础设施。近年来,株洲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让城市变得越来越“聪明”。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全国各地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这些问题在株洲也一定程度上存在,值得我们“以案为鉴”。
比如,有的地方没有根据实际需求深入研判,看到别的地方都在搞智慧城市建设,就盲目跟风,匆匆上马一堆项目,造成投入大量资源却使用率不高的“鸡肋平台”产生;甲乙两个不同的部门分别建设了一套智慧系统,但仔细对比后发现,两者底层逻辑相同,完全可以一次建设,共同使用;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不能共享复用,制约了政务数据的有效开发使用;有的部门一味贪大求“洋”,重视引进所谓高端设备技术,却轻视机制建设,导致投入很难充分发挥作用……
凡此种种,造成一些地方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清单不断增加,政府投资不断累积,但建设效益却长期难以真正实现,群众和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没有增加。针对这些现象,在日前召开的一次会议中,市政府领导指出:“要切实规避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盲目跟风、重建轻用、重复投入、各自为政、机制不畅等问题。”这是给全市智慧城市建设打“预防针”,避免投入产出不对等问题,真正实现“花小钱、办大事”。
避免走入这些误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
智慧城市建设,对应各类需求,是融合数字技术、工具理性、提升群众满意度的系统工程。一个项目的上马,能不能提高效率?具体怎么提高?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才能真正提升城市治理的智慧化水平。
智慧城市是共享的城市、开放的城市、创新的城市。如何打通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实现融合共享,避免平台重复建设?坚持在顶层设计、资源统筹、服务系统、机制完善上发力,才能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统筹与共享、开放与互补。
智慧城市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建设中还会陆陆续续碰到很多难题,这需要我们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坚持“打一仗、进一步”,努力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完善“城市智慧大脑”的功能,在避开各类“雷区”中走出一条属于株洲自己的智慧城市建设之路,让“幸福株洲”更加可亲、可感。
编辑:李曙光
二审:戴萍、唐剑华
三审:叶新福